我校创新实践基地生态项目的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通过整合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开展初步的生态探索和创新实践,了解当前生态国情,养成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习惯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技能。”
7月底,师生们集中到校,为即将进行的天目山野外综合考察做准备。同学们就“野外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昆虫捕捉与标本制作”、“自然环境水样采集与实验室分析”、“野外考察的准备”等专题,分别讨论和交流了综合考察的学习体会和基本技能,为后期的野外考察,打好了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由于检验学习成果、拓展实践能力的需要,经过与当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的多次协商,学校选择了我国加入国际生物圈(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MAB)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天目山,作为生态教育的实践基地,开展地质、水文、植物、野生动物、昆虫等综合野外考察。
在实践基地双方进行了简短的挂牌仪式,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叶建英主任向我校师生全面介绍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我校生态项目负责人陈伟文老师,向管委会为同学们提供拥有丰富动植物资源和优越生态环境的学习基地,表示感谢,并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不怕艰苦,积极投入自然怀抱,探索自然奥秘。
考察期间:同学们漫步于安吉中南百草园的大草坪,近距离观察大型野生动物——老虎、熊、豹、秃鹫、鸵鸟等;跋涉于太湖源峡谷,全面观察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参观科普展厅,聆听天目植物志的编写专家的专题报告;舟行碧波荡漾的青山湖水库,考察水上森林,采取水样;漫步于大树参天的西天目登山步道,拍摄记录珍稀的保护植被,观察国内最大柳杉林的生长环境,惊叹于新老大树王的雄姿和野生银杏树的顽强生命力;穿行在神龙川幽静的山间林区,观察冰川地貌遗迹,识别和获取各种植物标本和中草药苗木,捕捉昆虫,收集分析水样……
4天里,同学们对天目山保护区和周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有了全面的认识,炎热闷湿的天气与环境,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困难,尤其考察最后一天,遭遇台风来袭,但大家依然兴味十足,完成样本采集并初步制作了植物和昆虫标本各50多件,丰富了学校标本的藏品;冒雨获取了高山、峡谷、平地、人工湖等多种水样,并就地完成基础分析,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
考察中,大家对青山湖岸边大兴土木建造别墅、西天目山开发旅游项目后,对水质和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质疑,对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8月1日,回到学校后,为了保证获取样本的准确信息和采集标本的完整性,师生们顾不上回家,大家又集中到标本楼,克服多日野外长途跋涉的劳累,继续完成所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制作和水样的实验室分析整理,为后期的考察报告和课题研究,做好了第一手资料的积累。